金秋十月,微风送爽,丹桂飘香。在这充满希望与收获的美好时节,基础与转化医学研究所成功举办了一系列精彩纷呈、高质量的学术交流活动,为大家带来了丰盛的学术大餐,点亮校园学术之光,浓厚科研学术氛围。
10 月 14 日,陈卓博士以《PirB N-糖基化糖链在介导 Aβ42 - PirB 结合与阿尔茨海默病发病中的作用研究》为题,展开了一场极具深度的汇报。她精准聚焦于阿尔茨海默病发病机制中关键的 PirB N - 糖基化糖链这一核心环节。凭借严谨的科研态度和详实的实验数据,深入细致地剖析了该糖链在介导 Aβ42-PirB 结合过程中所发挥的关键作用,为揭开阿尔茨海默病发病根源的神秘面纱提供了全新的思路与重要的理论支撑,让大家对这一复杂疾病的认识更加深入。

同日,牛芳林博士带来了题为《miR-431 attenuates synaptic plasticity and memory deficits in APPsew/PS1dE9 mice》的文献汇报。她凭借其扎实深厚的专业知识及对前沿文献的敏锐洞察力,详细解读了 miR-431在改善 APPsew/PS1dE9 小鼠突触可塑性和记忆缺陷方面的研究成果。从微观分子层面深入揭示了其内在作用机制,为相关领域的科研工作者提供了极具价值的参考资料,有力推动了该领域研究的进一步深入发展,激发了大家对这一研究方向的浓厚兴趣。

10 月 16 日,栾晶副教授以《氢气通过氢化酶调控肠道菌代谢抑制类风湿关节炎发病》为主题,为大家生动阐述了氢气在医学研究领域的创新性发现。栾晶博士从氢气独特的理化性质出发,深入探讨了其通过氢化酶对肠道菌代谢进行调控的作用机制,以及这种调控在抑制类风湿关节炎发病过程中所蕴含的潜在机制。这一研究成果不仅极大地拓展了医学研究的视野和边界,更为类风湿关节炎的治疗带来了新的曙光和极具潜力的治疗策略,吸引了众多大家的高度关注与深入思考,引发了热烈的学术讨论。

10 月 24 日,劳可静副教授进行了《SLFN11 截断肽的发现及活性研究》的进展报告。她在报告中系统全面地介绍了SLFN11 在国内外的研究动态,详细阐述了以其为靶点的多肽先导化合物的设计理念、创新合成方法以及严谨的活性筛选过程。通过一系列精心设计、严谨实施的实验以及精准的数据分析,充分展示了该研究在活性筛选方面所取得的显著成果。这为后续基于SLFN11 截断肽的药物研发奠定了坚实稳固的基础,为相关疾病的治疗开辟了新的方向,为科研人员提供了宝贵的实践经验和研究思路。

戴雨轩博士以《靶向Aβ 的蛋白靶向嵌合体的设计》为题进行了一场引人入胜的报告。她站在当前国内外针对阿尔茨海默病(AD)科研的前沿阵地,全面深入地展示了最新靶向Aβ的PROTAC的研究内容。详细介绍了PROTAC的精妙设计原理、独特分子结构特点以及在细胞和动物模型中取得的令人瞩目的实验成果。这一研究为 AD 的治疗药物研发开辟了全新的途径,引发了大家对于新型治疗策略的深入思考和热烈讨论,激发了大家的创新思维和探索精神。

10 月 29 日,祁艳博士带来了《数字式免疫分析新方法研究》的进展报告。祁艳博士聚焦于AD超微量蛋白标志物检测这一前沿领域,详细介绍了国内外免疫分析方法的最新研究进展。她深入讲解了数字式免疫分析技术的先进原理、显著优势以及在实际应用中面临的挑战,并着重展示了其团队在该技术方面取得的突破性成果。团队通过创新性的方法和技术优化,成功实现了对AD相关蛋白标志物的高灵敏度检测,为AD的早期精准诊断和病情有效监测提供了更为先进的技术手段,有望有力推动AD诊断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和创新,为AD 的防治带来新的希望。

袁琼博士进行了《抑制Aβ 蛋白聚集体的手段的研究进展》的报告。她从全球范围内针对AD中抑制Aβ蛋白聚集体的研究现状出发,全面细致地梳理了已有的研究成果和方法。详细介绍了各种抑制手段的作用机制、独特优势和局限性,并展示了最新且最具可行性的抑制手段。这些研究成果为AD的药物研发提供了丰富多样的思路和坚实的理论支持,极大地激发了大家在该领域的创新思维和探索热情,鼓励大家积极投身于相关研究。

在学术活动月期间,所长苟兴春教授始终积极参与其中,通过线上或线下的方式全程参加,并与大家展开了热烈而深入的讨论。他认真倾听每一位报告人的研究内容,针对大家在科研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和困惑,提出了切实可行、具有建设性的指导意见和建议。他鼓励大家勇于创新、敢于突破传统思维的束缚,积极探索未知领域,为推动学校的科研事业蓬勃发展注入了源源不断的强大动力。
本次系列学术交流活动的成功举办不仅为大家搭建了一个广阔无垠、交流畅通的学术平台,极大地促进了知识的广泛传播与共享,还成功激发了大家的科研热情和创新精神,营造了浓厚热烈的学术氛围,为学校的学术发展和科研进步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助力学校在医学科研领域不断攀登新的高峰。